威尼斯(欢乐)娱人城(中国)官方网站

您的位置:首页 > 通达先锋 > 先进典型
挑战天堑——记建设中的池州长江大桥
发布日期:2016-07-26 浏览:9193次 

    长江水波涛汹涌,滚滚东流。在享有 “千载诗人地”美誉的池州,一座跨江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。这座天堑飞虹,全长约41公里,南起池州市殷家汇,接南沿江高速芜湖至大渡口段,向北跨越长江,至铜陵市枞阳县会宫,连北沿江高速。其中,长江大桥长约6公里,北岸接线长约16.9公里,南岸接线长约18.1公里。这就是我省“四纵八横”高速路网中 “纵三”济南至祁门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关键性工程——池州长江大桥。

    它的率先启动建设,不但推动了“纵三”的工程进度,而且在北沿江高速建成之后,对于实现南沿江、北沿江两条高速公路的交通快速转换,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   隔江千里远。自古以来,这段直线距离约1.8公里的长江天堑使池州、枞阳两岸人民“隔江兴叹”。两岸车辆如果过江,必须耗时1个多小时绕道下游几十公里的铜陵长江大桥或是通过轮渡。2014年12月30日,由省交通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池州长江大桥正式动工,这让池州、枞阳两地的人们幸福满满。因为这座跨江大桥2019年建成通车后,将让两岸人民20分钟即可过江,昔日“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”的窘境终成历史。

    经过建设者480天的栉风沐雨,截至今年4月26日,池州长江大桥已经累计完成投资概率的18%。跨江主桥主塔桩基全部完成,正在进行承台施工。引桥基础完成95%,下部结构完成20%。秋浦河大桥正在进行栈桥与平台搭设。

    设计融入地域文化

    “我们的大桥融入了池州地域文化特色,在主塔设计中凝炼出佛手、佛珠、佛光的理念。”池州长江大桥项目办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如此介绍这座大桥。

    池州长江大桥跨江主桥采用跨度布置为3×48+96+828+280+100米的不对称等高塔混合梁斜拉桥。为呼应九华山浓厚的佛教文化,大桥设计者在主塔设计中采用白色的净瓶形索塔,塔间横向设置6道球形横梁,108根黄色的斜拉索分组集聚锚固于球形横梁上。塔柱犹如菩萨合十双手,球形横梁犹如菩提佛珠,放射状集束拉索犹如万道金光闪闪的佛光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大气磅礴而不失优雅精巧。整体造型生动,彰显了桥梁建筑与美学、人文的融合统一。

    建设凸显顶层设计 

    大型桥梁工程在一定程度可视为复杂系统工程,它既有技术难度高、标准高等“显性”复杂性,又有许多不易察觉的“隐形”复杂性。这些特点决定了池州长江大桥在建设管理过程中,各参建单位必须加强相互间的沟通、协调,技术、信息等资源充分共享,统一行动,取长补短,协同作战。

    为此,在大桥筹划阶段,大桥建设者就及早展开顶层设计,统筹考虑设计﹑施工到养护的全寿命期管理工作,做到多组织多目标多阶段的统筹兼顾、综合集成,实现无缝衔接。“我们在前期设计与施工期间充分考虑今后养护需要,围绕提升工程品质、提高结构耐久性开展科学研究,关键结构部位做到可到达、可维护、可更换。”大桥项目办负责人如是说。

    品质依托技术创新

    依托池州长江大桥进行技术创新,不仅可以为工程服务,解决工程技术难题,又可推动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。

    分组集聚锚是一种新型的拉索锚固方式,不仅便于施工,使拉索集中力合理的传递给主塔钢横梁锚固区,降低病害出现概率,减少建设成本与后期维护成本,而且可以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,满足景观设计的需要。

    根式锚碇基础是一种新型的锚碇基础形式,它是在基础周边土层中顶推根键,形成一种根式“仿生”结构,犹如根须发达的巨树,将周边土体紧紧“结合”在一起,充分发挥桩土共同作用,大幅提高承载力,克服了传统重力式锚碇基础圬工体积庞大、施工困难、造价高等缺点,通过化整为零、归零为整、化繁为简,充分发挥材料利用率,特别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径跨江悬索桥锚碇工程。

    梯度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,根据仿生学“皮肤效应”理念,引入功能/结构一体化设计概念,基于梯度功能材料和结构设计理论,建立梯度混凝土塔柱构造设计和评价方法,研发梯度材料与配套的施工工艺、装备,旨在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、耐久性、美观性和经济性等综合品质,推动超高混凝土结构设计、材料、施工和表面防护技术发展。

    管理追求精益求精

    为着实提高工程实体与外在质量,保证结构耐久性,池州长江大桥建立了包括管理组织体系、制度保障体系、标准化施工体系、检查考核体系、培训教育体系在内的质量体系。高度重视施工方案的编制,对于关键施工方案,引入第三方复核验算。始终坚持试件与首件制,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,加以推广实施或改进。

    全面推行标准化体系,规范现场施工,提高施工质量与工效。如针对箱梁预制,建立了包括梁厂、材料、工艺、养护在内的整套标准化体系。优化改进施工工艺,倡导施工技术创新。如针对钢筋笼制作,通过增设全断面可调节内胎架,实现了钢筋笼长线匹配定位。针对梁板端头及湿接缝端头,采用精加工梳齿板,确保钢筋位置精确,并有效克服“梳齿”漏浆问题。严格落实格式化检查,量化检查指标,以数据说话。始终追求精细化管理,全过程跟踪每个构件、每道工序质量。自开工至今,累计评审65项施工技术方案,开展15次试件与首件总结,进行12次施工技术交流,开展16次质量专项检查。已完成的桩基全部为I类桩,一次成孔合格率为100%,主桥桩身倾斜度≤1/200,引桥桩身倾斜度≤1/150,分别较规范要求的精度提高了100%与50%。预制箱梁、墩柱等外观质量优良,保护层合格率达到94.9%。

    为切实保障施工期的安全,池州长江大桥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,制订12项安全管理制度。严格推行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预防措施,召开12期施工风险源辨识与防控分析会。加大安全标准化建设力度,施工现场设置孔洞移动式防护结构,配电箱、电焊机标准防护棚,氧气、乙炔存放标准库房。定制加工氧气、乙炔小推车,设计可移动式电焊机防护罩,实现移动、盘线、灭火器安装一体化。水上施工作业采用电子门禁控制系统,实时掌握现场作业人员动态。建立项目办、施工、海事监管三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,确保外部应急管理有序到位。设立24小时水上值守点,实时监控水上航行安全,并通过海事高频电台对附近通航船只进行喊话警戒。在栈桥、码头和作业平台四周设置太阳能爆闪灯、LED灯带、自动定时控制路灯以及镭射激光警示灯,保证夜间水上施工安全。高墩施工设置“之”字型安全爬梯,预制梁场设置移动安全爬梯。

    长江浩荡,机械轰鸣,焊花飞舞,工地一片繁忙,大桥建设者激情鏖战!池州长江大桥建设,必将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,优化长江过江通道布局,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,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